(影評)我們的7日戰爭:抗爭第一步就是誠實面對自己
「青春是人生的解放區。」「我們的7日戰爭」講的,是一群青春少艾挺身反抗「大人」與「制度」的故事。原作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,去年在日本推出這套改編的動畫電影,恍惚之間好像在告訴我們這種「反抗」是一代接一代的本能,放在今日香港,也可說是一套饒有深意的作品。
男主角鈴原守是一個興趣是獨處看書的「軍事宅」,一直暗戀著青梅竹馬千代野綾。然而阿綾卻因父親的關係,將要在一星期後搬往東京。適逢她的生日前夕,知道阿綾想在小鎮渡過17歲生日的阿守,與阿綾和朋友們潛入了廢棄的石炭工場,打算在阿綾生日的7日前開始,逃離大人來一場限定的「生日露營」!然而,他們在工廠中遇上非法滯留的泰國孩子瑪蕾特,並因此捲入了意想不到的事件……

改編加入現代要素
《我們的7日戰爭》原作是日本小說家宗田理的作品,作品生於八十年代末,正是當時日本學生運動峰峰火火進行之時。今次改編對原作可說是大刀闊斧地改頭換面,只取其中核心思想,故事則完全是以現時日本為基礎的重新撰寫。所以原本轟轟烈烈的學生反抗戰,也變成了「在殘忍制度手上保護小孩」的故事,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日本人來說,肯定來得更為「貼地」,但對於去年經歷恍如戰地抗爭的香港人來說,也許舊作會更有共鳴,而新作則有點和平過頭了。不過,滿身傷痕的我們其實也不需要從另一角度去回顧自己的喪失,反而新作卻可以讓我們在90分鐘裡面,回到那一度非常熟悉,和平又重覆的日常當中,對於近來處於「非日常」的我們來說,別有一番風味。


班底發揮驚喜水準
雖然《我們的7日戰爭》動畫並非出自大師級小說家宗田理的手筆,不過編劇大河內一樓也是經驗豐富的成員,曾為《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》、《甲鐵城的卡巴內里》等名作撰寫劇本,來到本作也同樣發揮實力,用非常「現代」的方式把故事重寫,大量運用了Twitter等社交媒體去推展故事,也觸及了原作探討的制度僵化、人性的妥協與抉擇等話題。也許最後轉節太過順理成章,不過考慮到動畫電影的長度有限,也算是可以接受的小瑕疵。

至於畫面方面,《我們的7日戰爭》是由《小書痴的下剋上》的亞細亞堂負責,如果有看「小書痴」的朋友,應該知道亞細亞堂並不是以畫面精美聞名的製作者。誠然電影的人物有時也有「走型」的情況,不過令人驚喜的是作品中有大量遠景特寫都非常漂亮,加上插入曲的時機及風格,真的會令人想起新海誠執導的電影。監督村野佑太令人印象深刻的有《異世界魔王與召喚少女的奴隸魔術》改編動畫,是當季的黑馬作品,據說風評相當不錯,看完《我們的7日戰爭》,也令人明白為何當時會有這種評價。
核心思想跨越世代
回到故事主題,由八十年代原作的「解放區」、針對大人們的「叛亂」,到現代的「逃亡露營」、在石炭工場發起「保護小孩」的抗爭,貫穿其中的中心思想,都是為了「在制度面前守護不想退讓的事物」。宗田老師筆下的這套名作可以跨越世代,正是因為其描寫了日本社會一個永恆的對立面:「服從制度(包括法律、習慣和長輩)的大人」以及「為了理想反抗制度的小孩」,「小孩」成長後,就變成了「大人」;菱角磨平了,卻選擇「認命」,失去了「自我」。去年我們經歷波瀾壯闊的抗爭,原因也是「不想認命」,希望堅持原則。雖然本地的抗爭者不如阿守他們幸運,壓迫著我們的強權也許不知錯,也許並不會反省。但阿守的故事提醒了我們,為了不要成為那樣的「大人」,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,才能踏上「守護不想退讓的事物」之道路。

希望大家也能把握機會入場欣賞一下這套作品,在《我們的7日戰爭》那有點可愛的「戰爭」中,再一次回想起「抗爭」的初心。如果你曾經欣賞過改編日劇版本的話,更會在最後發現有趣的彩蛋呢!

文:光